English

后出转精 推陈出新

2006-04-07 18:10:00 来源:博览群书 林大志 常红梅  我有话说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业内人士常有“边缘化”的感叹。其实,非止此类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有如此境遇,其他各行业举凡处境较为尴尬者,此类评价亦常可闻见,如传统戏曲之于文化领域,股票证券之于经济社会等等

。有危机自然要设法改变,相关人士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然而,诸多解决之道相对比,希望外界因素加以干预的大声疾呼,终究不如内部的积极变革更加切实而有效。个中道理明白不过,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那儿摆着。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内部因素的主动变革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然悄然展开。任文京先生的新著《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一书正是这种尝试的又一体现。有幸作为此书较早的读者之一,读后最深刻的印象即在其开放的学术视野与研究的多维视角。

唐代边塞诗在唐诗、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壮伟瑰奇的艺术魅力使之很早以来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百多年来,研究成果已颇有可观,欲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难度可想而知。任先生此书的特点即在于另辟蹊径,从泛文化的角度对边塞诗给予重新解读。换言之,不自设牢笼,跳出文学看文学是此书得以后出转精的原因所在。书中,作者并未沿用“作家――作品”的传统思路,而取“历史――文化”的研究理路以代之,论证过程中,广泛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社会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边塞诗作综合的观照与考察。无疑,这种研究上的多维视角在实现对旧有模式突破的同时,令唐代边塞诗赋有了更为丰富深广的文化意蕴,也为读者揭示了边塞诗较以往纯文学研究视野之外更为多姿多彩的一面。这既是对作品的重新诠释,也是对作品的价值重估。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站在文化立场上的多维视角并不以牺牲文献实证为代价,相反,文中所及大多能从原始资料出发,在广泛占有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爬梳、整理加以分析归纳,有些还以统计图表的形式予以概括,显露出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

此一多维视角与实证精神的结合,使文章既内容新颖又扎实有据。例如,第二章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和英雄意识”,作者从唐人墓志入手,取《唐代墓志汇编》及汇编续集等原始资料展开论述,从中搜检、勾稽出以汉代著名军帅、英雄豪杰比附、称誉墓主的语句多条,并用图表形式清晰呈现,共涉及唐人墓志33方。这一论据的提出对于证明唐人所怀汉代情结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如,第一章论唐人的尚武精神,作者又将唐人墓志中有关士子“投笔从戎”的记载搜罗排列,共得22人亦制成表格。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这一侧面不难想见当时社会风尚被尚武精神日渐浸润的趋势。类似内容及论据文中尚存多处,此不一一赘述。无疑,同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这种思维模式与论证方式显得更为新颖而独到,其结论亦简明有力,令人信服。

显然,该书的问世将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文化立场上的多维视角更弥补了以往边塞诗研究的不足。这是此书的一个主要创获。

然而,窃以为,该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和贡献并不在此,而在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开放的学术视野。如前所述,作者的思维与视角并不囿于文学一途,与学术界多数就文学谈文学、就作品谈作品的研究方法思致迥异。文中多学科、多视角的观照方式,还原历史、贯通古今的人文精神,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由此引申、连类而及的是当前如何改变学术研究边缘化地位的问题。事实证明,因循旧制,墨守成规的路行不通。那么,就必须敢于尝试新路。任先生此书称得上是近年来诸多尝试中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该书以文学的文化研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并非脱离作家、作品凭空立论,书中以边塞诗、边塞诗人的思想心态为佐证材料的论述触目可见。如第三章谈“影响诗人入边幕的其他因素”一节,既引证两《唐书》《唐摭言》《唐才子传》《太平广记》等典籍以证唐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又举陈子昂、高适、杜甫、姚合等人的诗作相互参证。诸如此类的内容使该书文化研究的模式得以建构于扎实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这种文化阐释根基牢固而不至流于空泛。随后,作者又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自由调遣,在纵横捭阖之间将边塞诗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和解读。毫无疑问,这一研究方法、结构模式背后所体现的正是该书作者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学术勇气和宽广、开放的学术视野。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并未放弃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与对接也是该书自在的目的之一。

时代精神是书中着力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唐代诗人身上,它集中体现在进取精神、尚武精神、游侠精神等三个方面,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唐代社会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唐一代兴旺昌盛的盛世气象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和组成部分。书中,作者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从这一意义上说,关注边塞诗、关注边塞诗人,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多有裨益,对厘清那一段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亦多有助力;而这显然也有助于我们增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体察,在沟通古今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启示,并从中获取古代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从而为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未来注入不断前进的营养与活力。这正是古代文学研究应有的现实关怀,也是古代文学研究摆脱边缘化地位的必由之路。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任文京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